(12/31補充更新)前言:其實本文修正了許多次,目的就是要盡量幫助到運動員族群。有許多朋友明著寫反證,暗著寫建議給我,其實一路上思考很多,十分感謝所有的建議。這不是一篇要改變所有族群和年齡層的文章,這是一篇刺激運動員族群思考的文章。說治療,我可以直接說這不是,也不行,在這裡說治療是犯法的。但是我希望可以本著知識的開放性,而不是把知識放到遙不可及的遠處。有訛誤、有新想法都可以多多討論。寫出反證的朋友應該也要為運動員族群多多建議真正有用的、有建設性的想法。其實所有的反證我們都看過了,但是在無害的範疇裡做出最好的選擇,才是我們團隊的初衷。
沒錯,我們就是要把馬拉松練進三小時,把波士頓馬拉松跑完。所以您的建議是?說什麼不能做?還是說什麼可以盡量做?
跑步人生要看顧之多超乎想像,光是在本業和家庭騰出時間增加訓練水準,甚至在比賽裡創造新紀錄,真的不簡單。綜觀來說,一位跑步的人會想要竭盡所能地顧及所有可以調整的因素,縱使是身為醫師的我,不諱言的,我也會忽略維生素這樣東西,甚至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覺得維生素不要缺就好,但是我們卻常忘記這重要、缺乏時難以查見的重要物質。
維生素在臨床的思維邏輯中,是一個慢性的過程,慢慢缺乏,慢慢症狀會出來,補充了也不會立即見效。雖然各種不同的維生素缺乏會對應出不同的疾病進程,但是卻難以用一個疾病徵象來歸類某一疾病群。簡單來說,不是缺鈉導致全身無力,補充後就會回來,不是補高鉀降低鉀離子濃度就可以降低心臟的風險。
其中的經典就是『維他命D』,在眾多的維他命中,舉隊長專科考完後剩餘下來的記憶:維他命B1缺乏會有腳氣病和許多神經病變、B12缺乏會造成脊髓病變和周邊神經病變、維他命E會造成脂肪代謝異常。雖然不是單一症狀,但是卻有非常著名的疾病可讓我們來辨別。
但是維他命D呢?
在準備考試的過程當中,每兩週上貓空和趙哥的長距離練習,成了許多資訊的交流時刻。某天聊到了維他命D的用途,這個詞在Runner’s World跑者世界裡越來越多次被討論到,而且相關研究也沒有停歇的趨勢。這個在1920年代被發現的物質,為什麼在相隔70多年後能同時受到醫學、運動、營養界青睞,但之前卻沒有廣泛地被大眾所知?就連我女兒小培果也需要補充,生活中突然出現了這麼多的維生素D,它到底是什麼用途?
醫學生時代念生理學時,對維生素D的記憶是:舉凡肌肉、機能、免疫、生長都與它息息相關,且能幫助鈣質被人體吸收,有助骨骼生長。而對於身為跑者的我來說,最常遇到的狀況,莫過於跑完長距離或是爆發力訓練,隔天查房速度降成60%…..我們都能理解這是肌肉重建必要的過程,痠痛難免,但是我們也應該要給肌肉更有效率的恢復。
補充綜合維他命?我覺得不切實際,維他命不用多,大多從食物中可以獲取,而馬拉松跑者都不會有吃太少的問題。想要精準打擊,我覺得起手式可以從與肌肉和骨骼有關聯的維生素D開始,大部分人或許知道維生素D跟曬太陽有關,紫外線可以增進維生素D的合成,但其實自體生成並非想像中的容易。
首先,我們可以從日曬和地理位置來看。
上圖為緯度和膚色的分析,可以一目瞭然,sun index 1-7 分別是緯度高到低,type I 膚色是最淺色的皮膚,而type VI是最深色的皮膚。明顯可以看到,日照充足越不容易有維他命D缺乏的現象,但是其中也因為飲食習慣的關係,在食用魚類多但是日照低的國家像是挪威,雖然日照少,維他命缺乏也相對不嚴重。而膚色方面統合來說,還是以日照時間影響較大,而黑皮膚因為紫外線穿透力和人種的特異性,也比較容易有缺乏維他命D的現象。然而有趣的是,黑人平均維生素D含量相對低卻不會有如白人般的顯著影響,這個值得繼續研究!
再來把放大鏡放進台灣,如前言所說,照表上可以看到台灣的膚色和日照時間都介於中間,但是因為飲食習慣的關係,我們普遍缺乏魚類和蕈類(兩大維生素D的來源),皮膚也是中間偏黑,或者是天生黑肉底(XD),不愛曬太陽怕黑見光死(!),種種的生活習慣讓維生素D的缺乏變得更加嚴重。就2005年到2008年的統計研究中,國人的維生素D大多為缺乏或不足的狀態。
數據會說話,來自國民營養資料庫的數字顯示,上圖紅框框中,缺乏的佔比63.8%,足夠的只有1.97%,而且充足的地區以東部、山地日照夠的地方為主,其餘可看到都明顯缺乏。綜觀來講,台灣地區居民真是出乎我意料之缺乏,我還以為我的維他命D非常足夠。慘了,我家只有我女兒那罐,每天一滴給她喝而已…..
看完數據,如果你還沒睡著的話,其實更重要的是認識我們補充後會有什麼好處。畢竟這才是我們持續補充的動力啊!
其實就資料和文獻蒐尋方面,篇幅之廣。我們僅就跑者在意的幾個軸向下去分析。什麼著名的嬰兒佝僂症就算了,我也沒看過。
綜觀前兩點,對有在跑步的人來說,我們期待打造一個高效率、長時間高速運動的肌肉,我們想要適當的爆發力和超讚的續航力,而這就需要好的肌肉、好的肌肉比重配置,補充維他命D正好可以幫助達成目的。文獻把它寫在一起,但是我希望把他們分開,這對跑者的營養概念與邏輯實在是重要無比,尤其是對運動員的訓練營養補給,更是重要!
(12/31補充更新:既然維生素D用途廣泛,那我們也必須知道單單補充維生素D不能改變的因素,否則維生素D的角色過度被放大,也是不適宜的。2019年,有些不錯的反證文獻,在此也補充第5、6點給大家!另也因為本篇文章宗旨想聚焦在運動員補給的想法上,因此將第7點心臟功能刪除。)
既然這麼重要,但是症狀卻難以被衡量,那我們就得好好地補充上述的知識,並且從生活來做改變。平常的飲食可以仿效北歐人,多吃點魚類,或者多補充一點日照充足的蕈菇類。
不過說得簡單,都已經2000年之後了,理論上大家在富裕的環境中應該不缺這些東西,但是為什麼調查起來還是如此的缺乏?或許補充像女兒的滴劑是一個最有效率的選擇。我們跑者都肯買BCAA支鏈氨基酸了,維他命D應該更是需要在每一個年紀,每一個族群中適度的補充與衛教,尤其是小孩、老人、運動員!前者因為小孩營養補充不足,無法自己吃;老人因為腸道效率較低;而運動員則是用量較大,需要抵抗更多的外來壓力,也就是訓練、氣候、和免疫力降低等等。
而且補充的方式要穩定、持續,不過量也不要斷續,這是營養學的基底。有研究指出,一個月補一次或者一天補一次,後者的效果較好。而一個月補充一次高劑量,則會增加運動機能降低的風險,尤其是對老人而言,話雖如此,要到中毒劑量的180 nmol/L,也真的是非常困難。所以我們必須基於國健署的建議,再稍稍提升一點即可。
如何在有限資源,創造最有價值的收穫,一直是我們這些市民跑者努力的方向,我們都拼了命地在練比賽,也別忽略這一個看似小小心意,卻是生命中美好的禮物、也是跑者失落的黃金。
(12/31補充更新)後記:以上知識鎖定族群是運動員,甚至是想要出類拔萃的跑者。任何人對於生理與補給有問題都應該請教專業醫師、營養師、藥師等。但是我們都知道,實戰不是地圖炮,講了一堆無法用在戰場上也沒用。戰略講得很好上戰場卻死光光一切也是空談。在這邊原意就是拋出更多的想法讓跑者安全、且更有基礎的進行可改變性、有證據力的後勤補給。
沒練,還是會爆掉。補啥都一樣。
Reference
作者/張懷仁 醫師
最後更新時間: 2021 年 1 月 8 日 上午 11:22